隨著全球商業航天的興起與蓬勃發展,各類型資本紛紛角逐航天領域,產業鏈各端領域如雨后春筍般誕生。想在商業航天大潮中嶄露頭角,技術創新是必不可少的要素。但單槍匹馬地在科技創新上尋求突破往往很難搶占先機,因此積極與國內外科研院所開展合作,利用高校院所的技術儲備和科研儀器,更好更快研發新產品、新材料,就顯得非常重要。
作為我國商業航天的引領者之一,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二院空間工程公司將自身定位為“社會化總體部”,憑借著自己已有的技術積淀和扎實功底,以虹云工程的研發生產和服務為主線,以武漢衛星產業園建設為載體,引領國內合作伙伴,建設“產品維”“研發維”“應用維”“應用服務維”“資產維”“建設維”等六維合作伙伴,打造集研究、開發、生產和技術服務的產業生態圈,以實現“共同發展,優勢互補,合作共贏”。
圖為空間工程公司與高校聯合研發團隊進行技術攻關
共同發展
為了使得校企合作更好地服務于公司發展,空間工程公司在充分發揮各自的技術和資源優勢的基礎上,以問題為導向,梳理技術研發當前存在的問題,定點尋求高校。
目前,公司已經先后和哈爾濱工業大學、清華大學、中南大學等高校達成合作,通過面向高校外聘專家,整合高校學術資源,聯合組建研發團隊、從高校直接引進關鍵技術和關鍵產品,與高校進行研發合作,共同進行技術攻關等形式開展校企合作,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。
優勢互補
隨著國家“互聯網+”行動計劃等的提出和實施,以及衛星應用領域的深度和廣度的逐步拓展,多類型、小批量、并行生產、密集發射已經成為衛星技術發展的重要趨勢。
針對大功率低軌通信衛星姿態控制問題,公司提出以微小衛星平臺承載大功率載荷,大規模星座組網提供長期服務的方案。但在衛星平臺的低成本、輕小化顯著提高系統效費比同時,也帶來了一些傳統工程設計方法尚未涵蓋的新問題。
研發團隊在與清華大學、哈爾濱工程大學、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進行的學術交流活動中,了解其目前都正在將航天工程學科領域的熱點作為研究方向,便提出與高??蒲袌F隊組建聯合研發團隊的方案。
通過與這些學校的多次學術技術交流,空間工程公司迅速完成了工程問題的概念與數學建模,明確了該問題解決方案。
合作共贏
不僅如此,在虹云工程首星發射任務中,針對傳統空間非聯動式多點壓緊機構重量較重,火工點火電路偏多、解鎖可靠性較低的問題,公司與哈爾濱工業大學組建聯合團隊,充分發揮哈工大在空間機構領域的理論研究優勢。
雙方設計人員通過多次理論計算和仿真分析,大膽創新、充分驗證,在4個月內研制出新型聯動式集中壓緊釋放機構,在確保壓緊可靠性不降低的情況下,整套機構節省重量50%,解鎖可靠度提高60%以上,確保了虹云工程首飛行試驗任務圓滿成功。(文/思軒)